嗨梯北京2018-青龙胡同的微笑+ 查看更多
嗨梯北京2018-青龙胡同的微笑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18-10-13
浏览次数:247
从大别山到青龙胡同:一次艺术装置的游牧
从湖北大别山到北京青龙胡同
嗨梯诞生于2018年夏天。作为一个公益项目,它是一本造工作室和武汉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合作,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大河岸镇汤河小学留守儿童夏令营中,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创作并建造的的空间装置。
在湖北罗田的建造营结束后,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契机,我们决定把孩子们的理想寄托在作品中,从大别山带到北京的青龙胡同,打造一次快闪式的社区微更新。
嗨梯的这次“游牧”,是我们莽撞又幸运的决定。
这是由顽皮与美组成的理想世界。它是晨光,是露珠,是花火,是转瞬即逝的童话森林。城市里的人们驻足于此,凝视,思索,探询,最终以一个轻松又不失严肃的方式看到这些真实的生命。
基于社会语境的公共艺术教育
开源,即open-source,最初是在软件开发中建立的开发模型,通过对程序设计在版权范围内的免费公共许可,允许任何人对源代码的改进,从而促进对软件更大范围的认可与更准确的修正。
基于“开源”的原则设计的嗨梯,鼓励空间的日常参与者与空间的相互塑造,并根据参与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愿望,重新组织构造形式与空间形态。
在青龙胡同参与搭建嗨梯的志愿者,均是北京市的大学生;而北京胡同的社区形态和居民关系,也与山区的希望小学和村落迥异。因此,从大别山“游牧”到青龙胡同的嗨梯,由于社区形态与建造参与者的不同,形态和材料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。例如,志愿者们在喷绘的环节,引入了拓印等技法,并利用低粘度胶带等工具对现有材料进行再创作协助喷绘的构图。
青龙胡同的微笑:社区微更新
嗨梯在北京的展览位于雍和大厦旁的广场,位置十分具有代表性——正是当代城市中颇为常见的“缝隙”,虽然属于雍和大厦物业管理并开放给市民,但由于环境设计上引导的缺失,虽然放置了一些绿化与座椅,但人们经过此地时总是“匆匆而过”,并不会驻足停留。长久以来,就称为广场和胡同之间的“缝隙”,空有不小的面积,缺难有人气聚集,空间利用效率很低;但与此同时,胡同内部由于极为狭窄的空间,社区活动场地又极为稀缺。
嗨梯的到来,试图带来改变的开始。为了鼓励人们探索“嗨梯”,我们发起了“青龙胡同的微笑”活动,欢迎社区的居民和路过的人们在此留影;但很快,孩子们和周边的商家更为主动的利用起来这个空间——“小丑”在这出没,孩子们在这里赛跑,捉迷藏……
人们经历的不是“知识”,而是“事件”和“行为”,社区居民的交往从被动走向主动。嬉戏的笑声,茂盛的树木,纷繁的街道,这些细节组成了人们对社区生活的记忆拼图;与琐碎却鲜活的日常生活相比,“乌托邦”的策略显得过于单薄。“微更新”的社区策略,是具体而精微的经营,是其激发的社会多样性,而不是建筑实体和使用的多样性,才赋予了城市灵魂。
项目资料
建筑师:李豪(一本造建筑工作室)
北京青龙胡同搭建志愿者:柴建宇,李欣宇,侯王威,陈亚丽
项目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青龙胡同
设计时间:2018.10
摄影师:白言文,南雪倩